LED器件中的Droop效應簡介
LED器件中的Droop效應是指在高電流密度下,LED的光效(或量子效率)隨注入電流的增加而下降的現(xiàn)象。具體來說,當LED的注入電流增大時,其光輸出功率并不會線性增加,反而會出現(xiàn)光效下降的現(xiàn)象,即“efficiency droop”。

Droop效應的成因復雜,目前尚未完全明確,但普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:俄歇復合(Auger recombination)、載流子溢出(carrier leakage)、載流子分布不均、極化場效應等。這些因素會導致非輻射復合增加,從而降低光子的產(chǎn)生效率,進而導致光效下降。
Droop效應的存在限制了LED器件的性能提升,尤其是在高功率LED中,為了實現(xiàn)更高的光通量,通常需要采用多顆LED或增加芯片面積,從而增加了成本和復雜性。因此,減少Droop效應是LED技術發(fā)展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。
droop效應的主要成因
效率下降(efficiency droop)效應的主要成因在學術界存在多種理論,但根據(jù)現(xiàn)有資料,其主要成因包括電子泄漏、載流子解局域化、俄歇復合以及極化效應引起的量子限制效應、低的空穴注入效率、位錯等。
電子泄漏(Electron Leakage)多篇文獻指出,電子從活性區(qū)泄漏到p型層是導致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。例如,倫斯勒理工學院的研究表明,電子泄漏是導致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。此外,電子泄漏現(xiàn)象與注入電流增加時的場強增強有關,導致電子從活性區(qū)逃逸,從而降低光子發(fā)射效率。

然而,也有研究認為俄歇復合是Droop效應的主要成因之一。例如,指出,俄歇復合在高載流子密度下會顯著增加非輻射復合,從而導致光效下降。也提到,俄歇復合在高電流密度下可能成為非輻射復合的主要機制。
極化效應引起的量子限制效應在Droop效應中的作用也受到關注。提到,量子限制效應會導致載流子能級離散化,影響載流子的復合過程,從而可能間接影響Droop效應。此外,提到,載流子的局域化和非輻射復合是影響LED光效的重要因素。

綜合來看,Droop效應的成因復雜,涉及電子泄漏、俄歇復合、量子限制效應以及載流子分布不均等多種機制。不同研究和實驗條件下,不同機制的相對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。因此,目前尚無統(tǒng)一的定論,但載流子泄漏和俄歇復合被認為是主要的候選機制。
緩解efficiency droop效應的技術方案
緩解效率下降(efficiency droop)效應的技術方案主要集中在減少非輻射復合、優(yōu)化量子阱結(jié)構(gòu)、降低內(nèi)部電場和載流子密度等方面。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技術方案:
優(yōu)化量子阱結(jié)構(gòu):通過減薄勢壘厚度和增加量子阱數(shù)量,可以減少內(nèi)部電場和載流子密度,從而降低非輻射復合(如Auger復合)的影響,從而提高效率并減少效率下降。這種方法通過減少內(nèi)部電場和載流子密度,增強了整體效率并減少了效率下降。
應變工程:通過外部應力(如電鍍金屬)緩解壓應力,減少壓電極化,從而減少量子限制斯塔克效應(QCSE),提高內(nèi)部量子效率(IQE)。這種方法通過減少壓電極化,改善了量子阱中的電子-空穴分離,從而提高了器件性能。
載流子橫向限制:通過納米結(jié)構(gòu)(如納米柱)實現(xiàn)載流子橫向限制,減少缺陷復合,提高高注入電流下的發(fā)射效率。這種方法通過限制載流子在特定區(qū)域,減少非輻射復合,提高器件效率。
減少缺陷和缺陷相關復合:通過優(yōu)化生長工藝(如MOCVD)減少缺陷濃度,降低缺陷相關的非輻射復合。這種方法通過減少缺陷密度,減少非輻射復合路徑,提高器件效率。
電子阻擋層和能帶工程:通過設計電子阻擋層和能帶工程,控制載流子注入和復合過程,減少非輻射復合。這種方法通過優(yōu)化載流子注入和復合過程,提高器件效率。

這些技術方案從多個角度出發(fā),針對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(如非輻射復合、載流子密度、缺陷等)進行優(yōu)化,從而有效緩解效率下降問題。
本文內(nèi)容轉(zhuǎn)載自,公眾號“半導體芯Talk”《LED器件中的droop效應簡介》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僅用于學習、交流用途。如涉及版權問題或侵權內(nèi)容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(手機|微信:13697356016)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。

